牛培顺: 诗情入烟雨 书魂起风雷
牛培顺: 诗情入烟雨、书魂起风雷。 我姓牛,名培顺,自小就对文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墨迹尤其敏感情有独钟,近乎痴迷,以至于从小生长在北京白塔寺下的我对四九城里的每一块牌匾何人所题如数家珍.那些牌匾就像是一块块吸铁石有着无法抗拒的磁力和魔力,深深地吸引着我.尤其是见到好的牌匾每每都驻足良久、揣摩良久,时间长了,积累的书法知识越来越多,从中也看出了一些门道.感觉还是古人的耐看一些,因为她是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所以是精粹。好比瓷器,褪去火器(俗话说贼光),经过岁月的侵蚀,形成了一种自然的包浆,有一种古朴的韵味,加之,又都是当朝(民国)的名流雅士,能流传至今是必然的。例如吴昌硕题的“清秘阁”;翁同和题的“宝古斋”;张伯英题的“观复斋”“亿兆”;于右任题的“永安茶庄”;陆润庠题的“荣宝斋”、“韵古斋”;而对于“六必居”、“鹤年堂”传说为严嵩所题,史籍却无记载,故无从考证。郭老(沫若)、邓拓先生都曾对“六必居”这块牌匾进行过考证,但最终没有结论。至今,“六必居”开业于哪一年,牌匾出自何人之笔目前还都没有定论。如果说“六必居”出自严嵩之笔,那么“鹤年堂”与“六必居”的字体风格差异又太大了,不像是一个人所书。“六必居”仨字用笔圆润,而“鹤年堂”仨字则以方笔为主,并且棱角凸显,似出自写碑高手,而明代又是抑碑杨帖的发展时期,碑学的产生为清代中期,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书法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表现,这个迷仍将持续下去,或许会成为千古之谜,无人能揭开她的真容——还原历史事实。
近(现代)书画家所题写的牌匾也有不少值得细细品味的,大手笔的我以为当首推郭老(沫若),尤其是“故宫博物院”“庆云堂”“鸿宾楼”等皆可以流芳百世!其次再著名的能写出神采、能传世的我个人认为有陈叔亮先生题的“天福号”“鸿霞”;苦禅老题的“鸿兴楼”;肖老先生题的“老正兴饭庄”“望海楼”;李铎先生题的“马聚源”“同和轩”;刘炳森先生题写的“北京市王府井百货大楼”“萃华楼”。炳森先生以隶书名世,其题写的牌匾可谓之最,小到“户口簿”三个字,家家户户都有的,笔者却感到炳森先生的隶书经过牌匾的工艺制作,其在宣纸上所表现出的墨色、韵味、神采荡然无存,每每观之,不禁叹息。又,启功先生、赵朴老不可谓不名气大矣,然却不擅写擘窼大字,所题牌匾均以小字放大制作而成,故憾事也!李可染先生所题的牌匾也不少,画名之大,字也独具风格,以积点成划写字,故力透纸背,惜多有呆板之嫌,缺乏动势,王遐举先生的行书亦如此,其小字抱得较紧,也不符合书法大字紧,小字松的法则,其实,这是我在柳倩先生府上,碰巧王遐举老也来串门儿,柳倩先生从书橱中随手拿出两本由王遐举先生题签的书,指出了其小字过紧的问题。柳倩先生的客厅南墙上挂着王遐举先生赠与的一副对联“我书意造本无法,此老胸中常有诗。”听着两位耄耋老人聊天,像两个老小孩,颇有童趣。
上世纪80年代初,书法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办班儿的,办展的陆陆续续开展起来,率先搞个人书法展的当属我的启蒙老师任杰先先生,任先生四体皆精,功力深厚,先后办了两次个展,名声大振,随后又写了一本《楷书的笔法与结构》出版发行,一时间追随者众,任先生借势开办了书法培训班,还与李文放、王一新、顾冠群、李华锦等书法家积极发起筹备北京中国书法学校,由于长时间的大强度的劳累,使得任先生积劳成疾,一病卧床不起,临终前,先生在病榻握着我的手叮嘱我好好练字......任先生音容笑貌至今依然历历在目。那一时期,还随任先生参加了不少名家笔会,同时也参加了中国书法协会的筹备工作。其间,有幸接触到书界名流张伯驹、廖静文、陈叔亮、李长路、柳倩、王遐举、萧劳等。并先后师从柳倩、王一新、谢德萍等名家,得到了他们的亲授。
后还与原第一任空军政治部文化部长,音乐家、书法家(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副会长)黄河先生结成了忘年交。我曾撰文“跳跃的音符”和“我与抗战老兵黄河先生的忘年交”并分别发表于《北京日报》“名人生活”一栏,和《中国日报》“食品中国网”,以纪念这位从延安“抗大”走出来,与北京作家协会主席管桦、名家刘大为被誉为冀中三才子的老一辈艺术家。
我常交替写魏楷、行楷、行书、隶属、章草、大狂草书,这样不会感觉枯燥,作品曾获北京市“龙之歌”书法大赛一等奖;中国国际书画博览会优秀奖等二十余次。理论性文章曾发表“惊魂动地话狂草”(见“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官网”名家访谈栏目);“凝练书法精髓的狂草艺术”(见中国新媒体信息网“千名书画家榜栏目”)。亦曾被CCTV老故事频道邀约摄制“翰墨”节目。文章、诗歌、散文散见于报端、网络(百余首、篇)。诗歌曾获中国短篇文学作品二等奖;“母亲”曾被北京电视台摄制成节目并播出;“微笑的北京”入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诗歌作品集等。新华网有“翰墨情怀、诗意人生”专题报道。前外交部发言人、常驻联合国大使,现任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的沈国放先生看了我的部分诗歌:
哭 炳 森
(一)
冬月雪狂飞,
夜来不能寐。
巨擘陨落日,
悲痛饮憔悴。
(二)
雪花且零碎,
墨珠烂如醉。
点滴涌心头,
衣襟挂满泪。
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北京书法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我就是在青年书法家李华锦开办的业余书法班上第一次聆听到了炳森先生讲课,印象极深。
炳森先生为人师表、温文儒雅、风度翩翩,谦谦君子也。
在一次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日本书法家作品展开幕式上,炳森先生非常谦恭,把老先生往前让,自己执意站在后排。中方年事已高的有董寿平、李长路等。我站在先生后排,目睹此状,故对此有深切感触。
刘炳森先生生前为中国书协副主席,乃全国政协常委,于2005年2月辞世。
怀念谢德萍老师
(一)
笔底雄风在,
豪气冲天外。
相坐谆谆语,
神情印脑海。
注:谢德萍,当代草书名家。草书掺入魏书笔法,字呈“s”型,气势奔放、秀美俊朗、个性鲜明。
(二)
侃侃而谈,
神采依然。
梦中叩拜,
康健如前。
注;谢德萍老师英年早逝。回想起数次与他在多种场合相见,包括登门拜访,他都非常热情大度、以诚待人、为人爽快。他曾寄请柬邀我出席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个人书法展。他曾在数十个国家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好评如潮。
赠一新老
(一)
同籍非同乡,
同好非同窗。
老翁与后生,
同走板桥上。
(二)
古币无价宝,
捐出心已了。
平淡品人生,
乡音未改调。
注:王老曾亲口对我说,文革前他藏有三大箱古钱币,他曾在古城宣化度过大半生涯,有第二故乡之情,他无偿捐赠的贝币、齐刀币,属国家珍贵文物,此外,还有汉钱,王莽新币,隋唐币、宋币及明清币。中央电视台1989年9月23日播出了此条新闻。
有感遐举老隶书闻名天下遂成诗一首
草情篆意亦高古,
技压群雄呈娴熟。
雍容疏朗冠于今,
风神背后是辛苦。
注:王遐举,当代著名书法家,以行书、隶书名重海内外。
王老曾说,每天凌晨四点便起床作书,可见功力非凡,可谓闻鸡起舞也。
昔日见遐举老常书“居高声远”四字,每每观之足令吾辈望尘莫及。偶拙笔试之,然取法与造诣距先生书皆相去甚远也。
贺柳倩先生八十寿辰
年迈八十古来稀,
而今柳翁不觉奇。
夜以继日赶巨制,
此生诗书终合壁。
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书协成立前夕,在劳动人民文化宫隆重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书法展。柳倩先生的书作由我到其寓所索取。当时先生以诗名世,故家中无现成作品,遂出门到王府井工艺美术服务部(距家只有几十米)橱窗中展示他的一幅李白“早发白帝城”的作品,找到店方经理方取走。后先生加入了中国书协并当选为常务理事。
84年春节我喜结良缘,先生闻后大喜,携夫人(带着礼品)前来为我道喜,喜宴设在西单绒线胡同内的四川饭店,席间先生还应邀题写了“相敬如宾”四个大字。时年76矣。
后来先生搬至月坛居住,我前去拜访过几次,其中有一次先生在历史博物馆举办“柳倩诗书画展”,布展后很晚才回到家中,甚是辛苦。师母除心疼外(赶忙热菜备饭),对出书包销也颇有微辞,认为实在是太辛苦,叮嘱以后别再干这种事了。先生坐在沙发上稍作休息,让我惊讶的是他一边休息还一边嗑起了葵花籽。饭菜热好后,先生吃饭,我在书案上磨墨,来先生处肯定是少不了要索几幅墨宝的。至今想起仍让我感念。
又一日造访时,先生问我是否加入了北京书协?我很惭愧地答到:“还没有”。先生非常爽快地说:“准备作品吧”,当时,我心里挺矛盾,让先生推荐加入书协,一定要为先生脸上增光才行,依我的水平,自觉难以拿得出手,故搁浅了。先生时任北京书协副主席。
再后来,先生又搬到了西直门内东侧的塔楼内,刚刚经历了夫人先走一步的悲痛后,人显得憔悴起来,脚肿得穿不上鞋了。寓中有一男子侍奉,像是老家来的亲戚吧。临走时,先生还让我顺便发出几封信,都是应酬社会各界索字的。
时值先生进入人书俱老阶段。他跟我说:要分别出三十一个省的诗卷,以书法形式完成,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珠联璧合乃先生之夙愿也。《柳倩行草千字文》也已面世。先生于2004年去世。
情结——致原空军文化部长、音乐家、书法家黄河先生
透过脸
识一种碑文
穿过语气
悟一种精深
沿浓密的发丛
寻
黑白交织的韵
注:2012年4月,黄河先生溘然长逝。我时常想念他,他的音容笑貌会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谨以此小诗作为我对他的深切敬意和怀念。
论大狂草书
狂风飞卷来,
横扫千里去。
黑云翻墨浪,
惊魂又动地。
论“狂草”
(一)
谁人草书敢称狂,
张颠醉素两肩扛。
千年此道如蜀道,
言罢羞煞追文长。
注:徐渭,字文长,明中晚期书画家,擅狂草书。
(二)
狂草贵在顿悟间,
风驰电掣起波澜。
光怪陆离乃才俊,
一挥成就不朽篇。
(三)
笔墨未动心已行,
点划纷乱难觅踪。
鬼斧神工开天地,
一片激情万古雄。
(四)
“二张”若知必茫然,
千载无人舞琅玕。
蛟龙腾海掀巨浪,
吾欲不能却难眠。
注:“二张”即张芝、张旭。传东汉张芝创连笔草书,唐张旭继而把狂草发挥到极至。
(五)
胸存豪气草自狂,
傲岸狂客脱马缰。
字字生机呈异彩,
书苑由此发奇光。
读《孙过庭书谱》有感
今人草书不足观,
先贤神形已冲巅。
难有妙手越藩篱,
吾辈望尘须扬鞭。
读《祝允明墨迹大观》有感
枝山狂草漫无垠,
幻境依稀万马奔。
纵横交错雄风里,
觅得魂魄抖精神。
注:祝允明,明代著名书法家,字枝山。
捧读《傅山书法精选》有感
手摹傅山书,
心追青主人。
真山若有知,
定会传吾神。
注:傅山,字青主,真山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医学家、书画家。至今影响书坛。
当即沈国放先生提笔写了如下的评语:“培顺先生的诗,犹如丛林中的小溪水,原汁、原味、原生态,沁人心脾,且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对抒情诗和古体诗都加以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