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书法圈内,可能有很多人都知道连乾坤老师写的篆书和甲骨文。数十年来,连乾坤老师一直默默无闻,埋头在甲骨文和篆书的创作当中。而他又不喜欢夸夸其谈,四处张扬。连乾坤经常对朋友说:“在书法艺术中,甲骨文和篆书是块难啃的骨头,我只有在这个领域内勤勤恳恳,才可能取得一丁点成绩。”因此,他一直如履薄冰,一步步向书法艺术的顶峰前进。梅花香自苦寒来,连乾坤在甲骨文和篆书领域内的研究和创作终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有幸看到连乾坤一批精品。
连乾坤展示给我们的是一批成熟精到的艺术作品,他的篆书作品端庄洒脱,遒劲婀娜,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连乾坤以李斯、李阳冰、邓石如为师,结体略长,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所以他的篆书才恢宏而秀逸,坚实而疏宕,丰厚而空灵,臻于化境。他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不谨守一家门庭,而是遍取古今之长,正所谓“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
连乾坤通过“疏与密”的配置,巧妙地把矛盾的双方统一到一个整体中,因而其篆书凝练团结,坚实浑厚,但至空白处则垂脚曳尾,极尽遒劲婀娜,诙谐流畅之致,从而形成疏宕与坚实,空灵而又不失丰厚的对立的多样美感。仔细欣赏他的作品会发现,字字须有紧密处,亦须有疏放处。紧则不致松懈,疏则绰有余地。这就加强了“分明”的效果,使得全篇章法光芒灿烂。我们从疏处不觉其空虚,而是有物有景;密处并非使人感到窒息,而有立锥之地。
连乾坤篆书结体精密紧结,严整隶穆。又时时长脚垂曳,极尽畅达婀娜之姿。紧结处凝实团聚,固若金汤。空白处伸展散朗,通畅开放。坚实与疏宕、丰茂与空灵,在其书作中相得益彰。笔画圆、方、尖笔并用,自然多变,写意十足。圆笔用逆锋入笔,向右行笔,至画末端,稍加驻笔,即提笔回收,得浑厚朴茂之致而无力怯之病。方笔用中锋逆入,杂锋铺毫,至画末端,戛然而止,猝提笔管,辄成方笔,得斩钉截铁果敢之力,而无折木之弊。这两种笔法极尽变化,或起方收方,或起方收圆,或起圆收方。有的似方实圆,有的似圆又方,方圆兼施,变化莫测,不可端倪。
“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连乾坤篆书胜人之处尤在以隶笔为篆,在婉通圆畅的篆势中参以方、折之笔。笔画圆中有方,曲中有直,转折化圆转为圆折,婀娜中有坚挺,增加了坚实稳固的意味。他的篆书作品确实达到了婉通与精密的有机结合,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连乾坤不仅在篆书艺术上取得巨大的成就,他的甲骨文书法造诣也相当深厚。连乾坤经过几十年对中国文化和书法理论的刻苦钻研,形成了具有现代艺术观念的书学思想,使连乾坤在甲骨文书法研究时能切入到书法本质,能站在文化、艺术的高度,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甲骨文。连乾坤经过二十年的努力,在甲骨文书法创新上获得成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形成了有自己特点的书法语言。
甲骨文字是3000多年前,古人用刀在龟甲、兽骨上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要把甲骨文从骨片上移植到纸面上,而且用软毛笔沾墨表现出刀刻的特点。没有熟练的用笔功力和灵巧的运笔方法,那是不可能书写好甲骨文书法的,因为,既然是移植,就要保持契刻的神彩,又必须含有笔墨的趣味。这是值得探索的一个中心点。怎么办?连乾坤深深知道,没有很好学识修养,灵敏的个人悟性及意会,那是不一定行的,可是这个条件,别人是难以言传的。为了攀越这座高峰,连乾坤吃尽了苦头。他首先苦练好基本功,从中获得收益,才能掌握书法的技巧、获得书法的乐趣。他采取了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每天除了读书识字外,不时的观察笔墨舒展的线条,浓淡相宜的墨色,匀称美妙的结构,是否符合这个想法,通过勤看、分析字的每一笔,再对照原字体的不同类形,然而,从中来提高自己的灵感,以其引起心灵的快慰。日复日年复年,他渐渐的滋养了乐观向上的意思心态。在实际学习过程,连乾坤还边看书、边分析、边查资料内涵、还要边请老师指点,平时多参观吸取他人行笔字内外先进“营养成分”、探讨每字的结体。为了提高自己对甲骨文的理解,他还仔细研读了大量的甲骨文著作,多次当安阳考察殷墟遗址,向研究甲骨文的老前辈请教。这些都为他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笔、结构与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神彩、气韵、意境都是无形形式之物,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才能加以充分表现。连乾坤在临摹甲骨拓片或书写甲骨文书法时,精神状态平稳、冷静,执笔松静自然。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以书写时以动脑用巧,认真一笔的去练,在书写时可以先求“形似”,以形为主、以形表意,中锋用笔。“形似”不易,“神似”更难。甲骨文书法字身宜偏长较多,不宜方块模拟。但在写“口”字形时,用笔要四方直角、横竖每笔用搭接的方法去书写,笔划明显有力度,横、竖平行笔笔行之,更显尖细挺拔。这是符合甲骨文刀刻的特点。卧笔出来笔划粗,力度相比显的笨拙,不灵巧。何况毛笔是锥形的,像锥子一样,毛笔一歪卧下去,就无力了,失去契刻韵味。若能因字造形,稍变化长短、宽窄、大小、或少有倾斜,以奇求正、以正扶险、一字多形、正反互用,则使字体出现有奇妙之姿,展现出字体艺术的多姿多彩。
甲骨卜辞文简义晦、古奥艰深,初学者确实不易看懂和所能理解,正如李学勤连乾坤在《甲骨文选注•序言》中,论述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和甲骨文的难学时,将甲骨文难学概括为五点:“即书籍的难读、材料的难得、文辞的难解、论点的难于抉择、进展的难于跟上”。摆脱甲骨文释读困难给书法创作带来的限制仅仅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第一步,更困难的是要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取得成就,就需要对甲骨文在用笔、用墨、章法方面进行充值,这是对书法领域的拓展,是一次原创性的创新。面对这一困难,并不是通过长期的临摹所能达到,必须具备渊博的书法理论知识和对书法发展历史深刻的理解,具有对书法哲学的把握和敏锐的洞察力。连乾坤以独创的精神,追求甲骨文书法的墨色变化,抛弃甲骨契刻那种均匀的线条,墨色浓淡的掌握比小篆更有多样性,淡墨中含有涨墨,浓墨中存有飞白,随心所欲的墨色变化,浓淡交织,寓浓于淡,淡中带浓,时淡时浓的创作手法,使作品中的墨色,伴随着韵律节奏,酣畅淋漓地演奏出动人的乐章。
连乾坤甲骨文作品结字大小倚侧,天真烂漫,轻重浓淡,激情挥洒,奔放如江河横溢,畅快似飞流直下,在行草中直抒性情,形成“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境界。伴随着连乾坤多年的心血、汗水及睿智的开拓创造,一种把民间书法的粗犷张扬与他自身创作的灵秀清润、豪放随意与古雅超然的古陶文书法,“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了,在当代书坛自辟町畦,独领风骚。
实现甲骨文书法艺术转换,是中国书法家梦绕魂牵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几代书法家风雨兼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1921年,罗振玉率先向社会推出《集殷虚文字楹帖》,到1984年河南安阳举行殷墟笔会为先声,直至目前,书法家都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李可染先生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连乾坤以超人的胆识,把甲骨文书法的研究与创作,视为一个风格系列和整体艺术工程来推进。那些貌似枯燥僵化的龟版契刻,在他的脑海里呈现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生命语汇,透射出令人叹服的书法美学原则。正是把握这种宏阔的领先性的书法观念,连乾坤突破了近现代书家有关甲骨文研究的窠臼,匡正了种种误区和谬说,直接面对龟版实物,采用当代科学手段,放大细察深究,真正感悟到甲骨的精髓三昧。连乾坤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跋涉的脚步不会停顿,在他的视野里,那一座座云蒸霞蔚的高峰召唤他不懈地攀登。我们相信,通过连乾坤的努力,他定能够为三干多年前的古文字再放异彩做出更大的贡献。